观中国 | “金砖之父”:为何中国总能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
导读
“金砖国家”概念提出者吉姆·奥尼尔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非凡的经济增长和减贫成就,在历次国际经济危机中涉险过关,这与中国的治理模式直接相关。其中的核心原因,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果断决策,还在于一支高效落实政策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举世瞩目。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联合学习时报发布“外脑看建党百年”系列文章,邀请外国政要、专家学者等,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奇迹。
作者:吉姆·奥尼尔 (Jim O'Neill)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应该怎样评价中国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过去这10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表现之所以出彩,不仅体现在,同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它取得了持续的发展和减贫成就;而且还体现在,虽然一些人认为中国与苏联、古巴等一些其他国家拥有相似的治理模式,但实际上中国模式独树一帜,因而其成就也更为突出。
近3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这不仅是因为这些成就规模之大,更是因为其历经的考验之险——在这段时期,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曾多次卷土重来。不妨回顾一下: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令许多亚洲国家经济倒退多年;2001年,国际金融市场“互联网泡沫”破裂;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国家经济社会至今仍未从这场打击中真正恢复;当然,最后不得不提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导致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深入探究中国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前,让我先来列举一组数字吧。当我2001年首次提出“金砖国家”这个概念,来描述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可能具有的增长潜力时,中国的经济体量大约为1万亿美元。尽管中国也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但仍连续10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实际GDP增长。
如今,按当前的美元汇率计算,中国的名义GDP已经接近于15万亿美元,也就是2001年时的大约15倍,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三倍多,至少相当于美国的3/4,是其它金砖国家经济体量总和的两倍多。即使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扰乱全球经济的情况下,中国仍实现了2%左右的实际GDP正增长,这恐怕是其他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非凡的经济增长成就令中国根除极端贫困成为可能,并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减贫事业的核心。在中国最富裕阶层的财富显著增加的同时,中国人均GDP也达到了大约1.1至1.2万美元水平,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翻一番。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我还想要就以下这组数据详细展开:在中国,估计约有3亿居民(主要是城市居民)的人均GDP约为4万美元,这相当于英国的人均GDP,而英国总人口只有6500万。作为一个英国人,我经常思考这件事:中国的治理体系已经为四倍于英国人口总量的人民创造了与之水平相当的财富,这真的是非比寻常。所以中国是怎样做到的呢?这是更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确实与国家的治理模式直接相关,这一点我很少看到其他人提起。我从事国际金融行业多年,是前文提到的多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动荡的亲历者。尽管这些国际事件特点各异,但中国似乎总能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化险为夷。在1997年,尽管中国周边国家货币接连“跳水”,但中国仍抵御住了人民币贬值的诱惑和压力,如若不然,这在当时可能会引发一场浩劫。
类似地,此后每当金融市场偶尔出现压力时,中国都能以某种方式涉险过关。在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期间,那时中国对出口的依赖更重,它迅速做出调整,将经济依赖从低价值商品出口转移到其他领域,允许工资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并在国内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兴建大型基础设施,实现了中国经济转向更加由国内驱动。最近一年多来,尽管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遭受了损失,但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却没有像许多其他国家那样陷入失控,而是全力以赴,认真应对,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决定性领导,还在于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和干部队伍,他们在危机到来时,能够又快又好地落实应对政策,帮助国家渡过一道道难关。这是许多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或许也正是其他国家可以学习的。在最需要深思熟虑和果断决策的时候,国家的政治体系不应该对这种需求起到遏制作用。
在下一个100年里,中国又能从世界其他各国身上学到什么呢?这或许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了,但我可能会建议:随着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庞大并对世界其他国家愈发重要,它可能需要一些外交上的“软技能”;它应意识到其他国家可能不会选择与中国相同的治理模式,“中国模式”可能不容易“移植”到其他地方。但中国在应对经济挑战上所取得的成功,绝对值得世界各国学习。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 "100 years of resilience"
责编 |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郑博临(实习)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左侧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如果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